loader image
手作工藝 - 工匠精神與自我實現

敬業、專注、追求極致與勇於創新的工匠精神,自古以來就是手作人應該具備的人品素質。以手作為切入點,體會工匠精神,又與教育局倡導的 STEAM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rts, Mathematics) 教育理念非常吻合。由 STEM 着重於數理為主的解難及創新技能應用,發展到將藝術(Arts)的原素加進去,強調人文精神與美感經驗在創新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 同時,手作重視人與物料實實在在的共存關係,亦是對數碼世代種種虛擬體驗的補充與平衡。

《工藝體驗工作坊教材研發》

在「手作確幸」的三年計劃中,首要的目標是讓中三級學生體驗工藝的樂趣。即使體驗工作坊只有短短數小時,但從取材到工具選用,「手作確幸」團隊都需要逐步推敲並反覆試驗,從而編排出最適合學生的體驗內容。學生將會在「陶藝」及「木作」體驗工作坊中出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一個手捏陶碗和一雙本地木筷。團隊期望工作坊能引發學生對手作工藝的興趣,並能在創作時感到快樂。

【樹木去從?】

探訪香港本地木資源回收機構 //「樹木有情,每年因城市建設、颱風等原因卻砍伐大量樹木,並大多送往堆填區,有什麼方法可延續樹木的生命?(如颱風山竹過後,多達1.7萬棵樹木被吹倒)」// 「手作確幸」除了動手做,也希望走進本地手作的每一步,來到「樹後生活」- 本地木資源回收機構,我們可以得知除了被棄置於堆填區,不少本地的木資源經處理後仍可成為良好的材料供製作公共設施、藝術裝置之用。 走到街上,你會找到哪些由本地樹木化成的各種器物嗎?

【工藝教學,知易行難】  年輕工藝導師培訓—工藝體驗工作坊

「手作確幸」早前招募了一班富熱誠和工藝技巧的年輕人參與本計劃,他們經過工藝培訓後成為「手作確幸」的年輕工藝導師,負責到全港不同的中學教授中三工藝體驗工作坊,讓學生體驗手作工藝所帶來的滿足感。

教授工藝向來都不是易事,幸好坊間有越來越多有心、有力的年輕人願意投身工藝,在累積個人經驗的同時亦願意與人分享知識,將工藝傳承下去。雖然知易行難,不過一齊「每人做啲」,依然可以迎難而上!精神!

【未雨綢繆,為學校工作坊做好準備】 師資培訓—陶藝及木作工作坊

經過網上講座的介紹和分享後,「手作確幸」亦隨即展開了師資培訓的第二部分—老師陶藝及木作工作坊。來自五十多間中學的老師出席了由團隊之技術專員 Kate (陶藝) 及 Jacky (木作) 所帶領的工作坊。在各約3小時的工作坊中,老師親身體驗製作一個手揑陶碗及一對相思木筷的過程、認識製作背後的理念,以及了解於校內進行中三級工作坊時所需留意的細節,為展開到校活動作好準備。除此之外,團隊亦安排了一眾年青工藝導師於工作坊中擔任助教,使他們更能熟習教學的流程和細節。

為期三天的老師陶藝及木作工作坊能夠順利完成,確實有賴 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第一中學 的簡校長 以及 炮台山循道衛理中學 的沈校長 慷慨借出場地和提供人手協助,謹此鳴謝。

應對可能因疫情而未能面授的情況,「手作確幸」團隊預製了工作坊製作示範短片,為必要時改為網上實時工作坊作準備。團隊期望能未雨綢繆,並結合大家的努力,讓學生能體驗手作的確幸。

【陶藝與生活體驗的結合】 探訪本地陶藝人

團隊拜訪了本地陶藝工作室—梨木製陶所 TOKI NASHIKI。工作室主理人Wy和Ryan 把茶事和種植結合其陶藝器具的創作,使工藝融入生活之中。 「手作」之後,亦需要人去使用器具以帶出其價值。好好使用器具,便是對陶藝家的一份尊重。團隊感謝「梨木製陶所」參與拍攝計劃中的文化導讀影片。

【有一種聆聽叫訂製】 探訪本地木作人

//「訂製是一種聆聽」,每個人都不一樣,没有一次製作是簡單的。很多隱藏的心思,其實在使用時才能慢慢體會。//

關心「手作」,更要留意本地手作人。團隊拜訪了一間本地木作工作室—「石盾小木工」主理人Minnie和小童為我們分享了因應香港家居環境而為客人訂製傢具的各種創作點滴。團隊感謝「石盾小木工」參與拍攝計劃中的文化導讀影片。

你們的家裡,又有什麼是度身訂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