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計劃橫跨三年,除了和本地年輕工藝手作人、資深手作人以及本地中學合作外,亦會與本地非牟利組織一同合作,務求推動手作器物文化,透過手工器物的製作和使用,讓更多人關注生活的品質,亦令整體社會的人文素養得到提升。
本計劃與一眾「年輕工藝導師」和「資深手作人」有著緊密的合作關係。我們務求在教導學生工藝知識之餘,同時為本地工藝文化傳承出一分力。
年輕工藝導師
在計劃初,團隊透過社交平台以及大專院校的聯絡群組,招募了一群對「工藝文化」、「工藝教育」、「工藝傳承」有經驗和興趣的年輕人,接受相關的工藝培訓以成為「年輕工藝導師」,負責到中學教授學生「木作」和「陶藝」的工藝體驗課。我們希望各人在為學生樹立榜樣的同時,亦能從活動中增進自身的工藝知識和教學技巧,從而進一步探索和了解工藝的出路和可能性。
「木作」年輕工藝導師(次序不分先後)
蕭文衍
2017年本科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於2021年開始嘗試於不同的身份中學習建立和經歷事情,當中包括藝術創作,參與藝術教育及工藝實踐計劃。對工藝的投入和學習,是因他藉由器物的傳統發展、美感、文化及材料運用中獲得啟發,以此對其原身進行觀察和設問。繼而從練習手藝的過程中掌握對節奏、狀態,感覺等抽象概念的掌握和判斷並設法延伸至其他方面,記錄著物料與造物者間的變化。
封曉彤
現為文化教育工作者,策劃及創作人,範圍跨越工藝、設計及文化藝術教育工作,熱愛探索及解構再現不同媒介,由天然素材到古舊器物。畢業於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曾任香港國際文學節行政主任及藝穗會節目副經理。創立碎念工房和流動架生房,Common Sense HSK,致力推動本土工藝美感教育及文化保育,以永續設計介入社會改變。
陳凱兒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創作包括平面繪畫及立體媒介,作品主要圍繞自身與他人、地方之關係,探討內在與外部的衝突及矛盾。
戚本棣
生於香港,畢業於澳洲墨爾本大學學士學位,曾參與賽馬會「傳‧創」非遺教育計劃等文化項目。
冼凱彤
2020年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系,現於樂在製造社區設計及研習所擔任Maker,協作大小型展覽裝置、舉辦木工及繪畫工作坊等。個人創作多以建構及探索䄂珍世界為主,如人偶、木製玩具等。
譚敏晴
出生於香港,在2020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她的藝術實踐主要覆蓋混合媒介、裝置和藝術介入。她受當代的原始性啟發,在人類對世界的若即若離中探究被喚起的依賴性。譚氏多以日常物件審視和探索人與建構的關係,同時建立她跟人文及宇宙的對話。她曾參與展覽和放映於發條麗姿(2021)、出爐 (2020)、Video Cypher(2019)等。她現於香港生活和工作,亦在2020年得藝鵠駐場藝術家計劃贊助,和幾位朋軰藝術工作者成立了藝術群體-業生。
郭銘澤
為興趣走去上網自學玩木工,新手一枚。現任職於Pisoul Studio,職位為掃地大叔。
陳文俊
2015年本科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他在2019年辭退已任職三年的中學視藝教席,現時以多重角色的身份遊走著,包括藝術家、策展人、藝術教育、項目統籌、展覽導賞和木工製作。
張穎欣
「陶藝」年輕工藝導師(次序不分先後)
李德蓉
2018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獲學士學位(榮譽),曾於名古屋造型大學交流。她以陶泥作為媒介,結合刺繡,將傳統的女性工藝與陶藝融合,形成她獨有的創作。陶瓷在燒製過程中的轉化,以及能讓一些物料在高溫之下消失的特別之處,成為了她的創作靈感,讓她將刺繡工藝帶入陶藝。
陶啟安
自中四輟學後修讀並從事飲食與酒店業數年後,決心以創作改變其生活方式。於21歲時就讀香港藝術學院的藝術高級文憑課程雙主修攝影和陶瓷,並於2021年畢業於香港藝術學院藝術系學⼠主修陶瓷。
楊子敬
陶作家Beavis,於陶輪之上禪定,不斷向內探索更為深層的自我意識,並以此為基底創作作品。在呈現方面,其以文藝復興時期衍生的巴洛克及洛可可風格為繆斯,並期打造之物能在經過時光的洪流之後,依然能讓華麗繁雜的感覺得以延續。
姚俊樺
畢業於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與香港藝術學院合辦之藝術文學士學位課程,主修陶藝,作品呈現大自然的原素和特質,亦會使用被遺棄的陶泥,透過創作使其重獲新生。
尹穎琪
在2021年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學院。她的作品意念多由周遭事與物、日常練習和日本物哀哲學中獲得啟發。她認為藝術是一個人的碎片,於藝術中能讓人重塑和重組自身,因此其創作主要從自身經歷出發,討論「自我」和「存在」等概念。她敏於觀察他人與自身的情緒,且認為陶土的痕跡往往種下了每個人對於人與事的牽絆。在2019年初,尹穎琪於瑞士蘇黎世藝術大學作海外交流,主修陶瓷倒模。另外,她的作品亦曾在蘇黎世和香港的聯展中展出。
丘藝藍
出生於香港的丘藝藍,於2003-2005年間修讀平⾯設計,並於2011年完成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大學藝術文學士課程;現於香港設立工作室及進行創作。丘藝藍深信,藝術創作與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她的作品以探討⼈與人、身體與心靈之間的關係為主題,而形式則為油彩、陶瓷、版畫及混合媒介,主旨鮮明,風格不⼀。
羅縉壕
生於香港,畢業於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藝術文學士學位。曾獲關晃先生紀念獎學金及香港藝術學院高級文憑最佳作品獎。羅氏以輪製拉坯作為創作主導,探索傳統工藝與藝術的關係,並於2020年舉辦首個個人展覽《陳設陶》。
何藹盈
翁振傑
莫鎧靖
資深手作人
我們亦連結了坊間一眾具有豐富工藝知識和經驗的「木作」和「陶藝」資深手作人參與計劃。各人除了為我們提供寶貴的意見之外,亦是本計劃的重點紀錄對象之一。
「木作」資深手作人(次序不分先後)
林池
紅褲仔出身資深木工,近年積極參與木作文化推廣及技術傳承。
何兆基
從事雕塑創作、教學與工藝文化研究,常思考藝術與實用器物美學的關係。
馬健聰
設計文化研究及木作傢俱設計及生產經驗。
周健龍
石盾小木工
由陳曉彤、潘映彤創辦,因應香港家居環境訂製木作傢俱及針對女性市場的木製產品,開辦木作工作坊。
「陶藝」資深手作人(次序不分先後)
蕭文潔
任職產品設計師多年,曾赴日本随傳統陶藝匠人學習手揑器物製作,近年兼事當代陶瓷藝術創作,這種多元背景為手作器物開創新的可能性。
黃麗貞
遊走於純藝術創作與實用器物製作之間,兩者二而為一,多年來在院校工作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年青陶藝工作者。
羅士廉
有多年經營陶社教授陶藝經驗,亦多與社區組織合作以陶藝連繫不同能力人士。近年移居台灣,可比較兩地推動手作實用陶器的狀况。
潘輝煌
從事陶藝教學,近年多透過特色食肆的委約創作將手作實用陶器帶入生活。
聖雅各福群會(藝想-許泊和鄧嘉寶)
任職聖雅各福群會,推動復康人士的藝術發展,使他們能積極投入社會,陶藝成為一種社會實踐。藝想主要是智障及自閉症譜系障礙人士的創作平台,為他們提供藝術發展的機會,並以藝術創作為終身事業。
梨木製陶所
由許俊傑、李穎儀創辦,推動陶藝與其他生活體驗如茶事、花事(種植)的結合,著重器物和人的互動,務求把工藝精神融入大眾生活。
本計劃的到校活動分兩期進行,第一期有57間中學報名參加「手作確幸」的中三工藝體驗課程,其中包括了傳統文法、群育及特殊學校等。我們希望每位學生不論背景亦能夠在工藝體驗課程中感受到「手作」所帶來的「確幸」。
感謝各位校長及老師支持本計劃!
探訪圖片
團隊早前探訪了部份參與學校,以了解工藝教育可如何在不同種類的學校中推展,為到校工作坊作準備。
團隊早前探訪了部份參與學校,以了解工藝教育可如何在不同種類的學校中推展,為到校工作坊作準備。
「手作確幸」中三工藝體驗課程參與學校:(排名不分先後)
中華基督教會基道中學 | 聖公會林裘謀中學 |
香港培道中學 | 聖母無玷聖心書院 |
聖公會蔡功譜中學 | 賽馬會體藝中學 |
匯知中學 | 香港紅卍字會大埔卍慈中學 |
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中學部) | 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第一中學 |
明愛樂恩學校 | 嶺南鍾榮光博士紀念中學 |
中華基督教會蒙民偉書院 | 博愛醫院歷屆總理聯誼會梁省德中學 |
高雷中學 | 保良局李城璧中學 |
慕光英文書院 | 保良局姚連生中學 |
瑪利諾中學 | 匡智屯門晨輝學校 |
藍田聖保祿中學 | 金巴崙長老會耀道中學 |
香港紅十字會瑪嘉烈戴麟趾學校 | 香港青年協會李兆基書院 |
樂善堂王仲銘中學 | 裘錦秋中學(元朗) |
聖母書院 | 博愛醫院鄧佩瓊紀念中學 |
救世軍卜維廉中學 | 圓玄學院妙法寺內明陳呂重德紀念中學 |
五旬節聖潔會永光書院 | 路德會西門英才中學 |
鄧肇堅維多利亞官立中學 | 趙聿修紀念中學 |
中華基督教會銘基書院 | 聖公會白約翰會督中學 |
香港管理專業協會李國寶中學 | 明愛屯門馬登基金中學 |
港島民生書院 | 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 |
嘉諾撒書院 | 香港九龍塘基督教中華宣道會陳瑞芝紀念中學 |
炮台山循道衛理中學 | 仁濟醫院第二中學 |
明愛粉嶺陳震夏中學 | 保良局董玉娣中學 |
保良局馬錦明中學 |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黃楚標中學 |
風采中學(教育評議會主辦) | 東涌天主教學校 |
佛教覺光法師中學 | 佛教筏可紀念中學 |
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 | 瑪利灣學校 |
聖伯多祿中學 | 聖公會呂明才中學 |
合作機構
本計劃由前期的資料收集,到教材研發、以至計劃實行都會與不同的非牟利機構合作。在推行工藝教育時,亦不遺餘力以工藝串連社會上的有需要人士,惠澤社群。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樂在製造社區設計及研習所
聖雅各福群會-藝想
將軍澳風物汛
藝術在醫院
生命工場
一切從簡
匡智屯門晨輝學校